三月初三的含义,初三人教版的历史全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月初三的含义,初三人教版的历史全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月初三的含义?

三月初三表示上巳(sì)节。上巳(sì)节是汉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之前定为三月1号到10号左右的巳日,因日期每一年都不固定,为了方便记忆和统一,魏晋时期就把三月初三明确固定为上巳节。后代沿袭,渐渐演变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上巳节的渊源要上溯至周朝,每一年三月的“上巳”日,女巫在河边为大家举行除灾祛病的仪式,谓之“祓禊(fúxì)”。祓,意思是祓除病气,促使其清洁是古代为除灾求福而举行的一种仪式。禊,意思是修洁净身,除去积秽是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三月三正是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的大好时节,这个时候天空蓝蓝、白云朵朵、山花烂漫、草木青青,这个时候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最易导致大家愉悦振奋、放松舒畅的宴饮游玩和郊外踏青活动了。

初三人教版的历史都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1课俄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时间:1923年3月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1923年11月)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址位置: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成功,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史上首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夯实: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获取了国内战争的成功。

6.意义:

⑴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取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⑵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⑶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和进步,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7.夯实政权:经过三年国内战争,1923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获取了国内战争的成功,夯实了世界上第一个获胜的无产阶级政权。此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8.对中国的影响:十月革命后,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启动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夯实了思想基础。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⑴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先任务是恢复经济。

⑵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23年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不少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夯实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质上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二、苏联成立

1.时间:1923年底

2.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最初的四个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4.扩大: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5.解体:1991年底。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领导人:斯大林

2.1928-1937年开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3.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达到。

4.斯大林模式(又叫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苏联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

(2)评价: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具有严重弊端,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深远的影响。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

1.时间:1923年1月到6月

2.目标: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新规则和程序。

3.操纵会议的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结果:签署《凡尔赛和约》(对德条约)

⑴时间:1923年6月

⑵内容:对德国的领土、军事、政治、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5.意义:《凡尔赛和约》与对奥、匈、土、保和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规则和程序。

6.本质: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或战胜的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1921-1923年

2.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他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尖锐,日美矛盾特别激烈。

3.主要国:美、英、日

4.签署的主要条约-《九国公约》

⑴时间:1923年

⑵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的完整,遵循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3)影响: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哪些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形成: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

2.本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3.评价: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规则和程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规则和程序。它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但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当中的矛盾,因为这个原因不可能长时间维持下去。

★第4课经济大危机

一、经济大危机爆发

1.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9年。

2.根本因素: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基本矛盾。

3.时间:1929-1933年。

4.启动国:美国

5.特点:涉及范围广;可持续长;破坏性大。

6.影响:

⑴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社会矛盾加深。

⑵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二、罗斯福新政

1.因素:1929-1933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2.目标: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详细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根本目标:夯实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详细指导。

4.时间:1933年(罗斯福就任总统)

5.中心措施:调整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生产的调控。

6.评价:

(1)获取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夯实与发展。

(2)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提高。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新政不可能从根源处上消除经济危机。

7.启示:罗斯福新政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供了先例,成为今天不少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依据,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和改良的功能。

★第5课法西斯势力的猖獗

一、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

1.背景: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社会阶级矛盾。

(2)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展开欺骗宣传活动,赢得了中下层人民的信任和统治阶级及大垄断资本家的大力支持。

2.标志:1933年,希特勒上台,集总理和总统大权于一身。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在欧洲策源地形成。

4.内外政策:对内: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对外:进行侵略扩张。

二、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的暴行

1.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

(1)时间:1923年

(2)头目:墨索里尼

(3)标志:向罗马进军

2.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

(1)时间:1936年2月

(2)标志:日本军部的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主张扩张的一派控制了政府

(3)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一、慕尼黑阴谋

1.内容:签署《慕尼黑协定》(1938年9月)

2.目标: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3.本质:纵容侵略,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

4.影响: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越来越膨胀,也非常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5.启示:对待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不可以姑息养奸,要坚决斗争。反对绥靖政策,制止争霸的局部侵略战争是清除大战隐患的重要举措。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2.规模扩大的标志: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3.进一步扩大的标志: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成功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1.标志: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意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成功夯实了基础。

3.启示:不一样意识形态的国家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走向联合。

二、雅尔塔会议

1.召开时间:1945年2月

2.目标:为了协调行动,及时打败法西斯。

3.与会首脑: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苏联斯大林。

4.内容:

(1)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

(2)决定成立联合国

(3)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90天内对日作战。

5.影响:为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夯实了基础。

三、二战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二战的成功

1.欧洲第二战场开辟: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使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受敌。

2.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1945年5月8日,标志二战在欧洲结束。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二战结束。

4.成功的因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全世界人民协同作战,相互支持,共同对付法西斯。

5.二战性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五、二战的影响

1.根本因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影响:

(1)它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很多的财产被毁。

(2)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蓬勃发展和进步进程。

六、二战的启迪

1.和平来之不易,悲剧不可以重演。

2.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决定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一样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可以联合起来,共同迎接人类面临的各自不同的挑战,国与国当中应该和平共处;人类命运休戚有关,要加强国际合作,求得共同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进步

一、发展概况

时期

主要表现(特点)

重要因素

20世纪

五六十年代

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特别快速,呈现一片繁荣情况。

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改善人民生活,创造发展环境。

20世纪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经济发展弊端显露;经济危机打击;通货膨胀,债务沉重。

20世纪

九十年代

持续稳定发展,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前列,进入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点:信息化和全球化)

社会经济改革;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力度,促进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二、启示:

1.二战后美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进步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肯定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因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实力针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国内的经济建设在产业结构上应该注意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合理配置;在空间布局上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开发的力度。

★第9课西欧和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进步

一、欧洲的联合

1.战后经济发展(50-70年代)

(1)因素:

外因:美国大力援助。

内因:发挥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取最先进科技成果和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

(2)表现:持续繁荣。

2.欧共体的成立

(1)时间:20世纪60年代

(2)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3.欧盟的成立

(1)时间:1993年

(2)单一货币-欧元

(3)性质:区域性的经济政治组织。

(4)地位: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至2023年,已有27个成员国)

(5)影响:各成员国当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欧洲经济发展。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二、日本的崛起

1.因素:

(1)美国进行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2)美国扶持日本;

(3)制定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政策;

(4)引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

2.表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成为仅仅略低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加强,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想法也启动膨胀。

4.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一度减缓。

5.80年代中期以后促进日本经济发展因素:实行“科技立国”的政策

★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1964年。

2.内容: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弊端,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3.评价:相对的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未从根源处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

2.前期重点:经济改革,没有获得成效。

3.后期重点:政治改革。

4.影响:苏联政治体制出现

★第11课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一、匈牙利改革

1.匈牙利事件

2.匈牙利改革

(1)措施:政治(略)经济(略)

(2)影响:政治经济形势一步一步稳定,80年代面临新的经济困难。

3.1968捷克斯洛伐克改革试图摆脱苏联控制,被苏联镇压。

二、东欧剧变

1.因素:

(1)内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又致使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2)外因:苏联放松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2.本质:社会制度的根本性改变。(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

3.概况:各国执政党丧权;社会制度改变;政治版图的改变。

4.启示:(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4)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

一、印度独立

1.背景:二战后初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再次高涨。

2.时间:1947年,英国把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印巴分治。

3.领导人:尼赫鲁

4.韩国、新加坡经济发展快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1.埃及独立(1952年,纳赛尔领导),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2.非洲独立年(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也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后崩溃。)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亲美的傀儡政权,建立革命政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人民通过不懈斗争,从美国手里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1999年)

★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一、战火频仍的中东

1.“中东”概念:亚洲西部,欧亚非三洲交界地带,以阿拉伯人为主,也是犹太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地理位置战略位置非常重要,石油资源丰富,水资源匮乏。阿拉伯和以色列矛盾错综复杂。

2.特点:战火频仍和动荡不安

3.表现:四次中东战争(出现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当中。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国建立,引发首次中东战争)

二、错综复杂的矛盾

1.因素:

(1)重要根本:列强的介入。

(2)争夺本质:领土之争。

(3)加剧冲突原因:水资源之争。

(4)民族矛盾、宗教斗争:圣城之争

2.中东问题的重点:巴以冲突

★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

一、冷战政策

1.因素:

(1)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世界首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越来越膨胀。

(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越来越强大。

2.含义:美国带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3.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4.详细表现:

(1)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当中冷战的启动。)

(2)经济上:1947年马歇尔计划的开展。

(3)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5.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6.1955年,苏联成立华约,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形成。

7.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美苏争霸:

1.根本因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2.本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3.过程:

(1)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事件: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2)70年代,美苏争霸达到高潮,苏攻美守。事件: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占领阿富汗。(3)80年代到90年代初,双方实行有限缓和。

4.影响:美苏争霸影响世界和平,也影响世界局势。

5.认识:美苏等大国违背客观的历史潮流,开展霸权主义,致使恐怖主义泛滥,直接威胁世界安全、和平与发展。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1.特点: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是没有定型。

2.“一超多强”:“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集团,它们的实力持续性提高,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3.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途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原因是:经济实力。

二、科索沃战争

1.时间:1999年3-6月

2.概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以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为借口,对南联盟境内进行狂轰滥炸,导致南联盟重要的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在这里这个时间段,中国驻南使馆也受到北约导弹袭击,三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3.影响: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联合国的主要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表达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时间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因素:

(1)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主要趋势(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2)科学技术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各国积极寻找国际经济合作。

2.表现:

(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快速增长;

(2)跨国公司影响增大;

(3)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趋势提高;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3.影响:

有利影响:(针对全部国家)

(1)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减少,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2)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竞争,促进发展中国家参加国际经济竞争

不利影响:(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

(1)容易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当中的贫富差距;

(2)跨国公司经常把一部分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影响进一步加大。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全球化针对中国不仅是机会和可能又是挑战)

1.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措施:

(1)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

(2)引进国外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

2.获取成就:

(1)2023年在上海成功举行了第九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

(2)2023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途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1.兴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第一出现在美国。

2.标志: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获取重要突破。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

4.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进步,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信息时代)。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不仅涌现了非常多的科学成果,而且,提高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相互渗透,一种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进步导致好几种技术的革命;

(3)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原因,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持续性上升。

2.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

(2)导致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国内应该抓住机会和可能,迎接挑战,开展“科学教育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提升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九年级物理字母含义?

九年级物理字母的含义:

C表示物质比热容。

m表示物质质量,单位千克,符号kg

t表示物体温度,△t表示物体温度变化。单位摄氏度,符号℃

Q表示热量。单位焦耳,符号j

q表示燃料热值。单位焦耳/千克,符号j/kg

R表示导体电阻。单位欧姆符号Ω

U导体两端电压。单位伏特,符号v

I通过导体电流。单位安培符号A。

W表示电功或电能,单位焦耳或千瓦时符号kwh

P电功率,单位瓦,符号w,千瓦符号kw。

U表示物距,v表示速度A表示电流,v表示电压

初中小四门需背到初几?

初中小四门实际上基本上每天都要背的。特别是政治和历史,初三是要参与中考的。像地理生物不参与中考,不计入中考的成绩,故此,在初二时,就可以把它考掉。

政治和历史初三是开卷考试,故此,说一定要了解试题的主要内容含义。不然考试时你根本不清楚答案怎么写。

什么是元调?

元调是初三年级的上学期期末考试,也是初三第一次最最重要,要优先集中精力的大考,市级三大统考之一(元调、四调、中考)。

元调考试一共涉及五门科目: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合卷)/道德与法治(开卷),其分值、时间、规模均与中考完全一样。

因为这个原因,初三生一定要重视元调考试。元调考试成绩不仅可以作为中考定位的依据,同时也可作为与名高签约的依据。

可怜九月初三夜中怜是什么意思?

“可怜九月初三夜”中“怜”的意思是可爱、怜爱。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的诗。

-全诗  ---—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可爱,让人怜爱的意思.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这两句写九月初三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初上,凉露下降.这个时候风光,犹如一幅精描细绘的工笔画.用“真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

诗人这么写大约是因为那一天,夜色相当美好罢了,因为这个原因九月初三从时间上来讲依然不会具备什么特殊的含义,只是恰好罢了.

0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

可怜九月初三夜中怜是怜惜、爱惜的意思。

《孤独之旅》中的“孤独”和“旅”的意义是什么?

针对试题:“孤独”,指的是心理描写。“孤独之旅”的另一层意义就是杜小康的成长的过程,通过与最大的敌人-孤独作斗争后,鸭子们与杜小康都长大了。

初三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初三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初三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三月初三的含义,初三人教版的历史全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全部内容,关注中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三月初三的含义,初三人教版的历史全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和初三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edu.china-share.com/news/52507.html

发布于:中宇考试网(https://edu.china-share.com)>>> 初三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sdf2223@foxmail.com

初三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