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总结学习方法的文言文,修辞指的是什么意思

描述总结学习方法的文言文,修辞指的是什么意思

描述总结学习方式的文言文?

(1)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用于学习态度)

  (2)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用于学习方式)

  (3)人不了解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用于思想修养)

“修辞手法”中“修辞”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修”和“辞”又分别是什么意思?

修辞,即文辞或修饰文辞。 修是修饰的意思,辞的本来意思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的言词。 修辞本义就是修饰言论,其实就是常说的在使用语言的途中,利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量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词义:修饰文辞;作文;亦指文辞或修饰文辞。 基本含义编辑 这里说的好的表达,涵盖它的准确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还是满足自己的表达目标,合适对象和场合的得体的、适度的表达。

修辞运用语言(涵盖它的书面形式即文字)的特点,同时也受语言特点的制约。 汉语“修辞”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辞立其诚,故此,居业也”一语中。

在这句话里,“修辞”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颖达注:“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与人的修业相关,不是今天“修辞”这个词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里,“修辞”这个词从字面讲,可理解为“修饰言辞”,再广义一点又可理解为“调整言辞”。 修辞,狭义上就指文字修辞;广义上涵盖文章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包含语文字修辞。

“修辞”从概念讲,有三重含义: 一指运用语言的方法、方式或技巧规律(即“修辞手段”);

二指说话写作中积极调整语言的行为活动(即“修辞活动”); 三指修辞学或修辞著作。 三种含义既不完全一样,但又有密切的联系。即修辞规律出现修辞活动中,修辞规律和修辞活动都同是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修辞的这三个含义表目前话语中就是:

(1)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应该用什么修辞才好呢?(修辞方式)

(2)我最不会修辞,你别问我。

(修辞活动)

(3)李老师是针对研究修辞的。

(修辞学)

(4)小张买了一本《修辞》。(修辞著作) 修辞特点编辑 修辞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密切的关系。

受汉文 化传统的影响 ,汉语修辞中非常多用“比”,用得既多且广;汉语修辞以整齐、对称为主,以参差错落为辅;汉语修辞有虚写和实写之分,在语言表达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观点,获取某种效果,这是汉语修辞的又一个特点。

汉语修辞古今一贯的主要思想是要为表达内容服务。

汉语的语素以单音节为主,词以单音节和双音节为主,而汉语又是非形态语言,没有词形变化的管束。

这两个特点,决定汉语修辞具有以下特点: 语言单位组合灵便。 很容易组合成音节数目一样而结构上平行的语句,一般称为对偶。还比较容易押韵。非常多运用整齐押韵的语言结构是汉语修辞的特色之一。 汉语里相继产生还累积了数量可观的四字成语,这些成语中超过百分之80富于显著的修辞效果。 运用汉字的特点还出现了若干特殊的修辞技法,如回文、顶针、谐音双关等。 修辞手法编辑 列表 已知的修辞手法[2] (修辞格)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 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复沓,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过往经历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样的用法的好处是含蓄,提高表现力。缺点是时间过久,后人难于理解;有的时候,随意割裂拼凑,以至形成一种生造的畸形词语。 委婉:不把表达的主要内容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地把话说得婉转曲折,含蓄有致,那就是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 )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尤其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 )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 )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那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 分承:在遣词造句中,把本来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一样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是在表意上却也还是一定要根据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样的修辞方法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结构,实际上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结构分承而来。这样的方法可以使行文紧凑,但是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让人出现误解。 共用:在行文中,两个相连接的词或词组共用某一个或必个词语,换言之,同一个或哪些词语在组合搭配的关系上是兼管着两个相连的词或词组。这样的修辞方法就是共用。如:“今君有区区之辞,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中“拊爱”和“子”这两个动词共用“民”这个宾语。 复合偏义: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但是在表义上只睛一个词起作用,另一个词依然不会表义,只是一种陪衬,这样的修辞表达方法就是复合偏义。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要异同。”“异同”唯有“异”义,“同”不表义。 互文见义:为了不要行文的枯燥乏味平板,或适应文体表达的某些要求,把一个意思比较复杂的语句有意识地分成两个或三个形式一样(或总体一样)﹑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使用权这两个(或三个)语句的意义内容具有彼此隐含,彼此渗透,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的关系,这样的修辞方式叫做互文见义,(简称互文、互言﹑互备﹑互体﹑参互)如“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和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烟雾和月色笼罩着寒凉的江水和沙滩。 经常会用到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设问、反问。 作用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比如:红领巾参与植树活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先问后答,自问自答。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主要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不是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想表达的意思,所说,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当中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可以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大家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方便大家理解。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来说,构成对偶的上下句当中一定要字数一样,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可以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比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认真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如:他们轻轻地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比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这里而意在彼,这样的修辞方式就是双关。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2.语意双关。3.音、形双关。4.音、形、义双关。 讳饰:碰见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式。 排比:把结构一样或相似、意思密切有关、语气完全一样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式。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标地扩大或变小事物的形象特点,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式。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可以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常见手法编辑 常见的修辞方式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衬托、用典、化用、互文等。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标是为语言实践服务。第一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式,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式,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式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各种。[3] 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式。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偶 用结构一样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满招损,谦受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排比 把内容有关、结构一样或相似、语气完全一样的哪些(大多数情况下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式。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反复 按照表达需,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产生的方式。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间隔产生。如: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什么地方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什么地方灭亡。 反语 即一般所说的说反话-实质上想要表现的意思和字面名字所表达出来的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没有必要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为这个原因,不用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主要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除开这点考试教材中产生有点多的修辞方式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借喻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我们全体;用详细代抽象;用特点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指“群众的一切财产”) 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点代本体) 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详细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比喻 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实质不一样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比喻大多数情况下涵盖3个部分:本体、喻体、喻词。构成比喻一定要满足下方罗列出来的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实质不一样的两类事物,同一类型事物大多数情况下不可以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当中一定要有相似点,即喻体一定要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可以用来说明描绘本体。如“我们的祖国像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产生,喻词经常会用到“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的时候,后面还用“一样、大多数情况下、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产生,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做、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其实就是常说的说,本体不产生,喻体在上文和下文中带来一定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C、比喻在表达上有请看下方具体内容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详细、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实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拟人 比拟是把甲事物当做乙事物的描写方式。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做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其实就是常说的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导致读者的联想。  借代 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又称“换名”。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导致人的联想,提高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点代本体。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详细代抽象,用客观存在的详细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点2)使读者容易了解。 拈连 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入透彻、富于表现力。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文和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拈连地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夸张 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有意或恶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变小夸张,有意或恶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哪些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产生的事说成是先产生或同时产生的。如:“你具体是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在娘肚子里我就可以抽两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取得深入透彻的印象。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双关 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叫做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导致的双关是谐音双关。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导致的双关是语义双关。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映衬 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反衬如:他只可以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移就 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假设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样的移觉叫通感。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对偶 对偶也叫对联,涵盖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有关,结构一样或相似。对有时会出现严对和宽对的区别。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有关外,要求结构一样,平仄和谐。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按照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一样,大多数情况下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一样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相互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排比 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有关的主要内容,这叫排比。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大都拥有若干重复的词语。排比句中,反复产生的一样的词语,大多数情况下称之为“提挈语”。比如:赶超,重要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入透彻印象。排列的词句的主要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层递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辞格叫层递。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如: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错综 为了不要语言呆板和枯燥乏味,特意使字面更改替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产生,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有意或恶意写得参差错落,目标是为了让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改替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改替换,不要重复。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产生时改变顺序具体安排,原来的意思依然不会改变。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这种类型修辞方法,也可以称为互文。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仿词 更改替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那就是仿词。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入透彻。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导致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通感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一样感觉相互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例子:(1)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字、‘斗’字、‘打’字都可以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马上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可以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可以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闹’字,不可以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并没有把那个“理”讲出来。[4] (2)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大多数情况下轻轻地笼罩着我。[5] -宗璞《紫藤萝瀑布》 解释:本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即从嗅觉(香气)写到了视觉(浅紫色的),把无形的香 气转化为了有形的颜色。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6] -江河《星星变奏曲》 解释:运用通感将听觉(声音)赋予视觉色彩(闪闪烁烁),突出了声音的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取的一种修辞方式。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详细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相互呼应,相互阐发,相互补充,说的是一件事。[7] 例子: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毛泽东《沁园春·雪》 解释:本句中“千里”与“万里”运用互文手法,就可以译为: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 复沓 指句子和句子当中可以更改替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经常会用到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 综合运用 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自不同的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区分找出来的,故此,出现交叉情况,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一样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拟人连用)b不一样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连用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拟人中套着比喻) 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请看下方具体内容几点: 1)从整体把控掌握,弄清各自不同的辞格当中的相互关系。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认真分析。 2)分析的时候,应注意变换分析的视角。例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着眼于句式。千万不要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需要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比喻 比喻 | | 对偶 |

举例说明古汉语解释词义的三种方法?

因声求义:是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式.

归有光《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高中语文第五册1984年版和1987年版皆未给这当中的“借”字作注,似乎“借”就是目前的“借进”.其实并不是这样.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入满自己的书架呢?这合情理吗?按,“借”上古属铎部精纽,“藉”上古属铎部从纽,因为这个原因“借”可以通“藉”,为叠韵通假.由此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借书满架”就是“藉书满架”,直译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

因文求义:是据上文和下文即详细语境以求词义的训诂方式.

比如:

1、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在上句中应解释为“庄稼收成不好”“歉收”.由其前词“岁”(年成、年景、收成)可以推知.

2、轨遂投城遁走.投,在上句中应解释为“弃”“抛弃”.由其后词“遁走”(逃跑)可以推知.

3、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带来一定成.”黠,在上句中意为“狡猾”还是“聪明”?由其前词“称”和后词“成”马上就可推断出.

以形索义: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的本义的训诂方式.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军霸上.”高中语文第二册注:“军,驻军,动词.”《说文》:“军,围也.四千人为军.从车,从包省.车,兵车也.”古者车战,止则以车自围.由此可见,“军”本为动词,本义是“包围”.将兵车围成一圈时,当然是表示军队驻扎下来准备宿营,因为这个原因,“军”引申有“驻扎;驻军”义.是谁将兵车围成一圈呢?当然是军队,因为这个原因:“军”又引申有“军队”义.由此可见,军的“驻军”义和“军队”义都是由本义“包围”引申出来的.既然,“军”本为动词,既然如此那,“军”表示“驻军”义时当然就不是“名词活用成动词”了.由此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语文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用什么修辞?

这句话采取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式。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田的事情要问奴,纺织的事情要问婢。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

本事古语如何称呼?

本事的解释

(1) [skill;ability]∶胜任工作的技能;本领

(2) [this]∶这一事或物

本事评论员

(3) [original story]∶文学作品主题所依据的故事情节

具体解释

(1).原物。《管子·海王》:“因人之山海假之,名有海之国讎盐於吾国,釜十五吾受。而官出之以百,我未与其本事也。” 尹知章 注:“本事,本盐也。”

(2).古代指农业。《荀子·王制》:“务本事,积财物,而勿忘栖迟屑越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汉代政权严重打击奴隶主》:“‘本事’就是农,‘末’就是工商业。”

(3).原事;旧事。《吕氏春秋·求人》:“故贤主之於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此五常之本事也。” 许维遹 集释:“﹝五常﹞或云五帝讹。”《汉书·艺文志》:“ 丘明 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説经也。”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 蔚宗 《后书》,实同 班氏 。乃各附本事,书於卷末。篇目相离,断絶失次。”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此岂信史所为论本事而为之传者耶?”

(4).本领;能耐。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序平康巷陌诸曲》:“暇日羣聚 金莲 棚中,各呈本事,求欢之者,皆五陵年少及豪贵子弟。”《西游记》第三一回:“ 大圣 神通大,妖魔本事高。” 清 李渔 《风筝误·败象》:“料他有甚么本事,敢来与咱交锋。” 鲁迅 《罢了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 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5).引申为作用,功用。 严复 《原强》:“其名数诸学,则藉以教致思穷理之术;其力质诸学,则假以导观物察变之方,而其本事,则筌蹄之於鱼兔罢了矣。”

(6).指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所依据的故事的情节或原委。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乌生 * 子》:“若 梁 刘孝威 ‘城上乌,一年生九雏’,但咏乌来说,不言本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三》:“近世论乐府,必欲求合本事。” 郭沫若 《<少年维特之烦恼>序》:“我在这里处,只可以把书的本事略略叙出,精选整理提供读者参考。”

词语分解

本的解释 本 ě 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事物的根本,与“末”相对:本末(头尾;自始至终)。根本(根本;彻底;实质上)。 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原来:本来。本领。

事的解释 事 ì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情况和活动:事情。事件。事业。 变故:事故(出于某种因素而出现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事端。 职业:谋事(指找职业)。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事了。 办法:光着急也

本事古语称为能耐、才可以、本领等。

本事在古语中称为能耐。

本事古语:本业或技能。

一皆如法的如什么意思?

一皆如法的如意思是指一切都像这一个办法一样,故此,这里的如就是像的意思,表达对这些事情所出现的结果的一种最后的一种看法的意思,全部的事情可能自己以前针对这件事情的出现都拥有着很多的一部分准备,故此,依然不会认为很的突然,推荐是你自己准备也是很充裕的,故此,就像这样的办法的意思一样 。

1.合适;依照:~意。~愿。~期。~数。

2.如同:爱厂~家。十年~一日。~临大敌。

3.及;比得上(只用于否定式,比较得失或高下):我不~他。百闻不~一见。与其那样,不~这样。

4.用于比较,表示超越:光景一年强~一年。

5.表示举例子:唐朝有不少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6.到;往:~厕。

7.姓。

8.假设:~不及早准备,恐临时措手不及。

9.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空空~也。侃侃~也。

报名学费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报名学费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报名学费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描述总结学习方法的文言文,修辞指的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关注中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描述总结学习方法的文言文,修辞指的是什么意思和报名学费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edu.china-share.com/news/38336.html

发布于:中宇考试网(https://edu.china-share.com)>>> 报名学费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sdf2223@foxmail.com

报名学费热门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