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什么是实词和虚词,劝学的实词和虚词整理解释第一段

文言文中什么是实词和虚词,劝学的实词和虚词整理解释第一段
本文主要针对文言文中什么是实词和虚词,劝学的实词和虚词整理解释第一段和文言实词翻译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文言文中什么是实词和虚词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变动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阅览本文做一个参考了解,希望本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独自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具体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大多数情况下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也有人觉得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超级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不管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质上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超级难达到。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大多数情况下不可以独自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可以独自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不管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这些不清楚有没有可能帮到你 文言文占据高中毕业考试语文阅读部分的半壁江山,与现代文阅读平分秋色,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和持续性深入,对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将会一步一步加大。

文言文的阅读较之现代文有一定难度,也是考生们失分最多的部分,考生当中也容易拉开差距,因为这个原因,不少高中考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存在疑惑。

对这一,建议各位考生要熟悉考点。

《考试说明》对文言文的考察是这样表达的:“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识别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部分的文言名篇、名句。

”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 这里说的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产生的文言词语,这里说的“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

目前上海存在H、S、新考试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出现传统经典的篇目中。

故此,我们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这里说的高中毕业考试考试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

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

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很难区分和把控掌握。

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识别常见文言句式 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

特别是倒装句,涵盖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考察的机率高于目前的平均水平。

考生们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句式特点,以课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进行归类整理,这样既熟透了课文(这里说的拉网式学习),又识别和掌握并熟悉了常见的文言句式。

用汉语翻译文言句 这其实是对学员综合运用文言文能力的考察,既有对实词的考察,也有对虚词的考察;既有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的考察,又有对文言特殊句式的考察,同时也考察学员运用现代汉语组织语言的能力。

翻译文言句子,大多数情况下要看成绩的设置,判断哪些给分点,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给分点是1分,然后判断哪哪些重点实词一定要解释出来,该句子含有哪哪些特殊语法情况,一定要通过翻译反映出来,一定要成竹在胸,不然,心中很多,乱翻一气是没有多少胜数的。

能默写文言名篇 高中毕业考试大多数情况下是五句中任选这当中四句,4分。

课内课外兼顾。

散文、诗词兼顾。

课内,要注意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

就现在来说,三种版本交叉背诵的篇目为:《师说》、《饮酒》、《琵琶行》(第二段)、《梦游天姥吟留别》、《项脊轩志》(第一段)、《六国论》。

课外,主要还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言名句。

一定要注意不可以产生多字、漏字、改字的情况,一定不可以产生错别字,要清楚有一个字错了,整个1分就没有了,前功尽弃。

文言名篇、名句的默写,主要是考察我们考生扎实累积的态度。

这样,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学习文言文就不是无的放矢了

劝学的实词和虚词整理解释?

一、劝学中的实词:

1、兴,译为兴起,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就,译为接近,靠近,趋向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望,译为远望,远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长,与短相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二、劝学中的虚词:

1、而,表修饰关系,吾尝终日而思矣;表示递进关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假设关系,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焉,译为于是,于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实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检验,检查

2、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博见:看见的范围广,见得广

4、声非加疾也 疾:声音宏大

5、而闻者彰 彰:明显,了解。

6、非利足也 利足:脚走得快

7、故不积跬步 跬:行走时两脚当中的距离,等于目前所说的一步、古人所说的半步。步:古人说一步,指左右脚都向前迈一次的距离,等于目前的两步。

8、驽马十驾 驾:指代马车一天的行程

9、蟹六跪而二螯 跪:蟹脚

虚词:一、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吾尝终日而思矣

6、吾尝跂而望矣

7、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9、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

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12、蟹六跪而二螯

13、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二、乎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其

1、其曲中规

四、所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五、为

1、水为之而寒于水

2、輮以为轮

六、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3、圣心备焉

七、也

1、輮促使其然也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4、臂非加长也

5、声非加疾也

6、非利足也

7、非能水也

8、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八、以

1、輮以为轮

2、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3、学不可以已

九、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善假于物也

十、则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十一、者

1、不复挺者,輮促使其然也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3、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4、假舆马者假舟楫者

十二、之

1、锲而舍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4、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水为之而寒于水

6、輮促使其然也

7、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兴 文言翻译 xīng 起;兴起。《劝学》:“积土成山,风雨~焉。”

文言实词 就 文言翻译 jiù 接近;靠近;趋向。《劝学》:“木受绳则直,金~砺则利。”

文言实词 望 文言翻译 wàng 远望;远看。《劝学》:“吾尝跂而~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文言实词 长 文言翻译 cháng 长,与“短”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而)连词

1.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

焉)

(1)兼词,基本上等同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于)

(1)介讲解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也)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1.表陈述或解释。《劝学》:“君子生非异~,善假于物~。”

乎)介基本上等同于“于”

1.讲解动作行为的对象。《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己。”

之)

(1)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1]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

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然也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子: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子: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子: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比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绳 古义:墨线。例子: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 。例子: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 。例子: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10.致 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今义:赠送,给予

11.寄托 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总体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4)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 积善成德 (善:形作名,善行)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6)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7)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8)动词作名词

輮促使其然也 (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 (比)

(2)善假于物也 (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 (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关系,还)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并列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

(4)而见者远 (表转折)

(5)锲而舍之 (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8)锲而不舍(表假设,假设)

⑼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 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 代青)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

(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 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 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 勉强

1.虽然也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促使其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4.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7.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8.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9.輮促使其然也【省略句:輮(之)促使其然也】

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

12. 金石可镂(被动句)

一词多义

【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3)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5)吾以此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6)则耻师:(动词 拜师)

(7)师者,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1)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2)郯子之徒:(代词,这)

(3)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当中,基本上等同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当中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5)句读之不了解:(宾语前置标志)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7)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8)古之圣人:(的)

(9)师道之不复:(主谓间,无义)

(10)吾以此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这里说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5)圣人之故此,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约)

(6)今其智乃反不可以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7)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惑】

(1)师者,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1)师者,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社会风气)

(3)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4)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1)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算预测,吧)

(2)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3)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1)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2)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3)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针对)

(4)师没有必要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5)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1)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1)孰能无惑:(没有)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不管)

词类活用

1.师者,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困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以此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

9.不耻相师

师。名词作动词,拜师

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名词作动词,从师。

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带来一定成就的人

⒉师者,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以此师之

古:跟随还

今:表目标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⒍句读之不了解

古:句子中间需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⒎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没有必要不如师,师没有必要贤于弟子

古:未必

今:用不着、不用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大多数情况下人,普通人

今:相当大一部分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了解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没有必要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这里说的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被动

1、不拘于时

所字结构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了解,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没有必要不如师,师没有必要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罢了。

文言虚词

者)

(4)助用在句中主语的后面,表示停顿、判断,无实义。《师说》:“师~,故此,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

(3)代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文言翻译短语。表示“……的地方”、“……的人”、“……的事物”等。《师说》:“道之~存,师之~存也。”

则)

(8)连表示转折,基本上等同于“却”、“可是”。《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

其)

(1)代第三人称代词基本上等同于“他们的”。《师说》“郯子之徒,~贤为及孔子。”

(7)副恐怕;大约。表示推算预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故此,为圣,愚人之故此,为愚,~皆出于此乎?”

以)

(7)副恐怕;大约。表示推算预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故此,为圣,愚人之故此,为愚,~皆出于此乎?”

于)

(3)介讲解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其身也,则耻师焉。”

也)

(2)助语气助词,用于句中。

3.表语气停顿。《师说》:“师道之不传~久矣,欲人之无惑~难矣。”

乎)

(1)介基本上等同于“于”。⒈讲解处所、方向、时间。译为“在”、“由”等。《师说》:“生~吾前。”

之)

(7)助用在主谓当中,取消句子独立性,大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文言实词

族)

(2)名类。《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遗)

(2)动放弃;舍弃。《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少)

(2)名年轻人;青年。《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长)

(3)形年纪大;辈分高。《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道)

(4)名启发;事理。《师说》:“闻~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贻)

(1)动词赠送;送给。《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之。”

解)

(5)动词排解;化解。《师说》:“句读之不了解,惑之不~。”

通)

(9)副都;普遍。《师说》:“六艺经传皆~习之。”

孰)

(4)代谁;哪个。《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能无惑-”

复)

(3)动词恢复;还原。《师说》:“师道之不~,就可以清楚的知道矣。”

传)

(3)动词传授;教授。《师说》:“师者,故此,~道受业解惑也。”

(4)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师说》:“六艺经~皆通习之。”

爱)

(1)动词喜爱.《师说》:“~其子,择师而教之。”

文言文解词?

技巧一:直接搬运法 又称“课内迁移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相关课文中该词的词义推断词义。 文言文考试,出题者实词解释这样的题型经常容易考到这四类重点词,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文和下文,结合详细语境理解。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这两类词的解词一定要结合语境。

技巧三:单音节变双音节法

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跟现代汉语比较接近,这种类型词解词相对容易,一种简单的办法就是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然后再按照详细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如“天大寒,砚冰坚”,单音节词“天”“寒”“砚”“坚”完全就能够依次变成“天气”“寒冷”“砚台”“坚硬”这样的双音节词, 考试时,基本不会考这样没啥难度的词,倒是翻译时经常用到这样的方式。

技巧四:字形推敲法

我们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这当中象形字,指事字是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是合体字,我们可以用“会意字”和“形声字”来推敲一部分文言字义,例如“集”是会意字,它是由2个部分组成,上半部是“隹”,它是一种短尾鸟,下半部分是“木”,可当“树木”解,一只鸟停在一棵树木上,在文言文里,“集”就是栖息、栖止的意思。

英语翻译备考资料及辅导课程

英语翻译免费资料+培训课程

©下载资源版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英语翻译培训班名师辅导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考试培训视频课程

以上就是本文文言文中什么是实词和虚词,劝学的实词和虚词整理解释第一段的全部内容,关注中宇考试网了解更多关于文文言文中什么是实词和虚词,劝学的实词和虚词整理解释第一段和英语翻译的相关信息。

本文链接:https://edu.china-share.com/news/66492.html

发布于:中宇考试网(https://edu.china-share.com)>>> 英语翻译栏目

投稿人:网友投稿

说明:因政策和内容的变化,上文内容可供参考,最终以官方公告内容为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中宇考试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对内容有建议或侵权投诉请联系邮箱:sdf2223@foxmail.com

英语翻译热门资讯推荐

  • 英语翻译detection中文意思,et组成的英语单词

    本文主要针对detection中文意思,et组成的英语单词和探测翻译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detection中文意思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

  • 英语翻译northpole前要加the吗,北极狐为什么叫青狐呢

    本文主要针对northpole前要加the吗,北极狐为什么叫青狐呢和北极翻译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northpole前要加the吗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

  • 英语翻译is是什么意思,is;is是什么意思

    本文主要针对is是什么意思,is;is是什么意思和is怎么翻译等几个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对is是什么意思有一个初步认识,对于今年数据还未公布且时效性较强或政策频繁...